华研中商研究院观点:
目前,市场上有多种多样的标示为一类或二类医疗器械的膏贴类产品,如晕车贴、驱蚊贴、退热贴、腰椎痛贴、消炎贴等。这类产品数量多、品种广,它们多在零售药店和诊所流通、使用,供货方式多以邮购或送货上门为主。在这些产品中,违规审批、夸大适用范围、假冒伪劣的现象屡见不鲜。执法人员需要通过查看产品注册证号、产品标准、产品适用范围、内外包装是否一致等来深挖案源。
盗用或编造注册证号是违法膏贴类医疗器械的常见类型。对于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号产生的疑问,执法人员通过查询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或各省局数据库就能核实。但是,在实际检查工作中,由于检查品种繁多,执法人员无法将每一种产品都输入数据库进行核查。如果执法人员不能熟练掌握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号的编排规律、医疗器械产品管理类别和产品品种编码,就很容易产生漏网之鱼。
还有就是,市场上有不少药械组合产品,这类产品是由药品与医疗器械共同组成,并作为一个单一实体生产的产品。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在《关于药械组合产品注册有关事宜的通告》(通告2009年第16号)中明确要求,"以药品作用为主的药械组合产品,需申报药品注册;以医疗器械作用为主的药械组合产品,需申报医疗器械注册","带药物涂层的支架、带抗菌涂层的导管、含药避孕套、含药节育环等产品,按医疗器械进行注册管理,含抗菌、消炎药品的创口贴、中药外用贴敷类产品等按药品进行注册管理"。但是,市场上有不少含抗菌、消炎药品的创口贴、中药外用贴敷类产品却是按医疗器械审批的。
膏贴类医疗器械的适用范围类似于药品的功能主治或适应证,它们要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,不能随意增减。但是,市场上有不少膏贴类产品的适用范围过宽,宣称能治疗很多疾病。这样的审批显然是不负责任的。
企业也表示苦不堪言,常常有接到投诉,但企业检查后发现,并未生产此批号的产品,但因此给消费者造成不好的印象,导致品牌力度下降。